《競合力》詹正田:紡織業打大陸盃 好時機 紅色供應鏈 「紡織業早已感受過」 機能衣領導全球 關稅、品牌是走向國際的兩大障礙

「關稅」與「品牌」被視為台灣紡織業,走向國際的兩大障礙,中華紡拓會董事長、宜進實業集團董事長詹正田認為,台灣的機能性紡織品帶領業界成功走過「雞蛋水餃股」的悲情時期,現在正是攜手打「大陸盃」的最好時機。

「現在大家在說紅色供應鏈,事實上,紡織業早已感受過。」詹正田表示,廿年前,大陸官方鼓勵紡織業發展,台廠面臨大陸低價競爭的強勢挑戰,不僅中小型紡織廠無法生存,甚至許多大公司也發生問題,紡織業成了台灣的「夕陽工業」,股票則成了「雞蛋水餃股」。

詹正田說,經過十幾年的調整,台灣紡織業者在不景氣中,持續想辦法研發、試驗,布料從早期的吸濕排汗、發熱涼感,一路演變到三色紗、兩色紗,近5年終於打出成績,再搭上全球運動風潮,才真正翻轉了台灣紡織業的命運。

他強調,「紡拓會40周年慶的時候我說過,過去紡織業被視為夕陽工業,現在有的股價卻有500、400元的水準,哪裡會輸給高科技公司?」

不過,詹正田也指出,接掌紡拓會一年多來,台灣可否及早加入RCEP(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)與TPP(跨太平洋夥伴協定)?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何時生效?是他感受到業者最關心的議題。

詹正田表示,「當前影響紡織業發展的最大課題,一是關稅、二是沒有自己的品牌。」他認為,台灣研發的機能性、功能性紡織品,目前已在世界居於領導地位,但獨到的好事不能藏在家裡,要拿出來給人家看、要讓全世界了解。

詹正田表示,關稅問題涉及談判與政治問題,業者只能督促政府,更重要的是,也要自己努力。他指出,「台灣有很多很多公司如台積電、大立光,在各自領域表現令人敬佩,紡織業也該如此,不要等協議過了才動,而是要去研發中國大陸、韓國和東協地區沒辦法做的技術。」

至於在發展品牌上,詹正田指出,不論是紡織業或電子業,台廠多數仍是「毛三到四」(毛利3~4%)的代工廠。儘管過去台灣紡織業也有很多同行,前仆後繼到大陸、東南亞自創品牌,可惜不但「燒錢」,也有擔憂品牌商抽單的壓力。

詹正田認為,台灣紡織業要推品牌,不能再單打獨鬥,應集結眾人之力,並瞄準鄰近台灣的中國市場,先打「大陸盃」而非「世界盃」,等站穩中國後,再向歐、美等其他國家與地區延伸,台灣應創造如日本UNIQLO的國民品牌,讓台灣優質的技術發光發熱。

詹正田說,「目前中國大陸對台灣MIT的產品仍有一定的良好印象,加上地理位置接近,這是台灣的一大優勢。」在他看來,紡拓會加上國發基金協助紡織業推品牌是很好的構想,也可跳開品牌商跟供應商的問題。

有了品牌也得有好人才行銷。詹正田認為,台灣紡織業要成功打好品牌,不該由任何一家公司主導,必須找國際級的專業經理人出任CEO,從設計、廣告、行銷各方面不斷加強。

詹正田也以韓國東大門的發展歷程為例指出,韓國政府與首爾市政府為發展東大門服飾圈,提供了許多有力的支柱,譬如韓劇置入性行銷、觀光團配套等。

尤其,看好未來TPP關稅優惠,有越來越多紡織業前進越南,未來可能牽動台灣紡織產業鏈移轉。他強調,紡織業不論過去或現在,都扮演為台灣創匯的重要角色,也替台灣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,但補助、科專卻比不上高科技,期盼政府多多重視紡織業,不要等到紡織業從上到下被連根拔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