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耀仁專欄》台化南紡年興 有機可乘

中國大陸是全球棉花最大生產國,2013年產量達到700萬噸,占全球棉花產量的27.5%;印度產量次之,達到632萬噸,占全球棉花產量的24.8%;美國產量第三位,達到285萬噸,占全球棉花產量的11.2%。

2013年中國大陸棉花庫存量達到1,250萬噸,相較於2009年,增加了5.4倍;庫存消費比達一年又七個月。中國政府的保證收購價格政策,立意原在支撐棉價,保障棉農。然而與國際市場脫軌的結果,卻反倒破壞了棉花的供需,降低中國大陸棉紡業者的開工意願。

2014年中國紡織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。由於中國政府設立了每噸人民幣20,400元的保證收購價格,換算後約略為每磅150美分,遠高於目前國際市場的行情的每磅80至90美分。由於棉花占棉紗業者約七成的生產成本,在原料成本比國際行情高的情形下,根本無法與東南亞的棉紗業者,如越南,印度等競爭。

此外,中國棉紗業者的產品多為大宗規格,其附加價值較低,無法提高售價來增加獲利。雖然中國的業者們亦想藉差異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,但仍需要時間,對於目前的狀況而言緩不濟急。

此外,對於規模較小的業者而言,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提升自己的技術,如此下去,這些中小型的業者可能面臨關廠的命運。

棉花製品價格相對較高,可取代性的化纖產品市占將拉大,由於中國當地棉花價格較高,導致紡織業者為求降低成本,提高了人造纖維的使用量。雖然棉花製品無法完全被人造纖維所取代,但在使用比率上卻已經有逐漸降低的趨勢。

根據美國國際棉花協會(NCC)的報告,中國大陸地區的棉花消費量從2009年到2012年間減少了285萬噸,但人造纖維卻同時成長了870萬噸。此消彼長下,使得棉質紡織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從30%下滑到19%。對於棉紗業者而言無異是一大打擊。

中國業者面臨困境,台灣紡織業者反將因而受惠。

由於中國業者將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,而台灣的棉紗與相關業者,如台化(1326)、南紡(1444)與年興(1451)等將有機會因此受益。台灣紡織業經過此結構性的改變,可望在此時取得機會。

預期2014年棉價趨穩,加上中國大陸業者缺乏競爭性,大部分的訂單將落入東南亞的業者手中。

其中有在東南亞設廠的公司可以多加留意。南紡除了資產題材外,其越南廠今年的獲利相較去年將有大幅度的改善。